华师学科×清明,绝了!
清明至
气清景明 万物皆显
草木萌动 百花盛开
它是中国“二十四节气”之一
也是中国传统节日
当学科遇上清明节
又会产生怎样的故事呢
汉语言文学
滑动查看学科视角
文学中的清明,有着多重意味。它是扫墓祭祖缅怀祖先的日子,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哀愁“帝里重清明,人心自愁思”;亦是白居易描述清明扫墓情形时字里行间显露的凄然之感“棠梨花映白杨树,尽是死生别离处”;更是黄庭坚在清明发出世事无常的感慨“佳节清明桃李笑,野田荒冢只生愁”。
清明与死亡相关,古人也视清明为鬼魂的节日,古代小说常常选取“清明”作为展演人与异类故事的叙事时机,如《聊斋志异》中的《阿宝》《神女》等,主人公皆在清明踏青之际遇到美丽(女子)鬼怪。
由此可见,清明也是踏青的好时机,梨花盛开,草长莺飞,正如“况是清明好天气,不妨游衍莫忘归”,是一个值得出门游玩赏春的日子。“草长莺飞二月天,拂堤杨柳醉春烟”“满街杨柳绿丝烟,画出清明二月天”等也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春日景象,抒发着诗人们赏春的喜悦之情。
当清明走向世界
遇上跨文化交流
又会有怎样的表达呢
外国语言文学
滑动查看学科视角
清明,在其众多英译中,最直接的莫过于基于汉语拼音而形成的Qingming。作为节气,清明予人以纯净明亮之感,所谓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,故谓之清明”,故译为Pure Brightness。有时因清明时节万物皆显,故译为Fresh Green,更具物候意义的普适性。
对于清明节的翻译,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专任教师肖娜表示:“Qingming 并不常单独使用,通常会出现在短语结构Qingming Festival。相较于holiday,festival指的是与文化、艺术或宗教相关的庆祝活动,指向某种传统或渊源,例如the Spring Festival(春节)、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(端午节)、the Lantern Festival (元宵节)。这些节庆的英语译名往往强调它最重要的、最具有吸引力的习俗。以这个特点来衡量,清明节如果译作Tomb Sweeping Day在对外传播中有损传播效果,同时也跟实情不符,毕竟我国清明节假期不止一天。”
中国传统文化绵延千年,影响区域极其广大,相关习俗繁复多样。以此为考量,节庆英译名如果只突显某种习俗,势必显得以偏概全,导致对外传播的混乱。所以,肖娜认为将清明节译为Qingming Festival,有利于外国人与中国人进行交流,即使中国人听不懂festival一词,但依据汉语拼音译成的Qingming足以达成沟通的目的。
两千年间
由节气至节日
能否复刻唐代清明黄金周
历史学
滑动查看学科视角
清明一词在汉初淮南王刘安及门客编成的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中以节气之一首次出现。随着时间推移,因上巳、寒食两节与清明时间相似,在唐中期开始逐渐融合。随着清明的影响力扩大,到了宋代,上巳与寒食已成为清明的附庸,清明也完成了从节气到节日的转变。
《唐会要·卷八十二·休假》载:“(开元)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:寒食清明,四日为假。”清明正式拥有了法定假期,至唐德宗时,假期又增至七天,堪称“清明黄金周”。宋后,清明逐渐退出国家法定节假日行列,但民间活动兴盛依旧。民国24年,中华民国政府确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,清明又一次成为法定假期并延续至今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清明假期确定为农历清明当日,假期1天。直到2009年,假期扩展到3天。
与众生“并游”
与生灵“同和”
“天人合一”的奥妙
正在于此
哲学
滑动查看学科视角
《周易》有言:天地感而万物生;庄子追求“人与天合”,生死皆顺从自然;张载则道“天人合一”。“清明”承载了深刻的中国哲学精神与传统文化内涵,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刘钰森表示:“古人将祭祖、扫墓与踏青、播种相结合,在怀念已逝生命的同时,迎接自然新生。从豁达中悟得真理,在缅怀先人中升华生命。 同时,祭祖‘追远’的活动也体现了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人伦观,它有助于在先人与今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,进而促进人与人、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。所以,从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,清明是天地人交汇点,也是追忆、传承和希望的时令。”
瞻仰先烈
品味诗词
教育无处不在
教育学
滑动查看学科视角
“燧火开新焰,桐花发故枝。”清明时节,适宜开展生命教育。万物蓬勃生长象征着生命的活力,而祭祖又提醒着生命消逝的必然。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。”体会生命之义,提升对生命与自然的爱;亦可在假期中瞻仰先烈,讲讲从前的故事,培养爱国情感和家庭观念;欣赏清明相关诗词,在诗词海洋里徜徉,品读传统文化之美,度过一个充满教育意义的清明假期。
一年一清明
一岁一追思
不论是哪种习俗
都寄托着人们积极健康生活的愿望
民俗学
滑动查看学科视角
清明节的民俗不仅有常见的踏青、扫墓,还有插柳、荡秋千等。与插柳有关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晋朝。相传晋文公有折柳枝以寄哀思之举,后人便在扫墓时常携柳枝,同时传统医学观念认为柳树有辟邪祛病之效,因而插柳演化为民间的一大习俗。至唐宋时期,三节合一,插柳、戴柳之风更加盛行。
除了插柳,荡秋千的历史也十分悠久。民俗相传,荡秋千可以祛除百病,而且荡得越高,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,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态度。
当然,民间清明节还有很多特色美食,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习惯,祈祷家庭幸福美满;闽南一带在清明节会吃薄饼,因其在制作时候需要用一张薄薄的饼,全部包裹起融入起来,所以吃薄饼,也就有了“宽容,包容,大度”的含义;而客家人有吃艾粄的习惯,艾粄由艾草制成,有祛湿的功效,因而吃艾粄也就有身体健康的寓意。
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
“花城”广州悄然变装
适逢清明小长假
不妨推开门
一起到户外踏青吧
旅游管理
滑动查看学科视角
清明节又称踏青节。每年此时,春和景明,万木吐翠,芳草茵茵,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约上三两好友,一起在华师校园捕捉春天的痕迹吧!
来石牌校园,在情人桥的两侧,你会看到郁郁葱葱的画面,草木覆盖,众多绿植带来超高氧浓度,置身其中,你的身心都会得到净。
到大学城校园,漫步湖边,这里有色彩缤纷、层次鲜明的花卉与草本植物,生机勃勃、琳琅满目的画面会让你流连忘返你或是可以在长椅上歇息,亦可低下头弯下腰,捡拾花瓣制成书签。
至南海校园,屹立在教学大楼之中的康有为傲岸远眺,两侧挺拔苍翠的树木像哨兵一样守护着雕塑,不失为一个踏青的绝佳选择。
而坐落于海边的滨海校园同样是踏青的好去处,教学楼前的草坪郁郁青青,在这里席地而坐,你可以沐浴阳光与春风,到了日落时分,极目远眺,你又可以看到绝美的日落,治愈你的烦闷与不安。当然,华师的春天远不止藏在这些角落,更多的春意还需你去发掘。
梨花风起正清明
游子寻春半出城
清明小长假
可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效益
经济学
滑动查看学科视角
在清明小长假期间,广东省旅客人次显著增加,这对铁路、公路和民航等交通业带来了持续增长的需求,从而推动了交通业的营收。旅游景区针对需求增加采取了供给侧调整措施,通过提供特殊推广活动和增加服务,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。例如,文化场馆和景区结合清明节传统文化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,红色旅游推出了传承红色基因等活动,以吸引更多游客。
同时,清明期间旅游业的发展也刺激了餐饮和零售业等行业需求的增加,进而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的产出,有助于缓解季节性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。消费支出和商业活动的增加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春色满园间
繁花似锦时
寻一场湖边微雨
喜迎人间四月天
地理科学
滑动查看学科视角
清明期间,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,并继续向北推移。北半球日照增强,昼长夜短,且白昼时间逐渐变长。增强的南方暖空气在北上的过程中,与南下已是强弩之末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降水,“江南春雨期”因此形成。
清明有三候:一候桐始华,即白桐花开,清芬怡人;二候田鼠化为鹌,即至阴之物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,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;三候虹始见,即说明清明时节多雨,彩虹出现。此时正是春耕的大好季节,有“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”“植树造林,莫过清明”的农谚。
念念清明 万物复苏
春风化雨 柳枝吐绿
怀揣着春的希望
开出一朵名为想念的花
生物科学
滑动查看学科视角
提到清明,你会想起什么花卉?是“牧童遥指杏花村”的杏花还是祭祀先人的菊花?其实,清明有自己的专属花卉——清明花。清明花属于夹竹桃科清明花属的常绿高大藤本。它的花大、量多,花朵形状呈现漏斗型、有香气,每年清明节前后开花,由此得名。
清明花的藤茎、根、叶可入药,藤茎味微苦、涩、甘,性平,归肝、肾经,根、叶味辛、麻,性温。藤茎有清火解毒、利胆退黄、通气活血等功效,可用于治疗黄疸病,肝脾肿大等症状。根、叶有祛风湿,散瘀活血等功效,可用于风湿腰腿痛,腰肌劳损等症状。其花色素雅,可作垂直绿化,种植于公园、庭园等棚架、墙垣处。
物理学和清明节
看上去毫不相关
它们
会产生什么样的碰撞
物理学
滑动查看学科视角
有共同来源的两个粒子无论距离多么遥远,一个粒子的变化立即就影响到另外一个粒子,这就是量子纠缠。也许我们可以由“量子纠缠”来理解祖坟风水对后代的影响:祖坟周边正向或负向的能量场会对先人骸骨中的遗传粒子施加驱动,后代体内相同来源的粒子就会收到相关的信号,产生纠缠感应。
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清明,清明祭祖,来源于科学,更来源于一份心安与缅怀。
焚烧檀香
清明祭祖
与神奇的化学反应
有千丝万缕的联系
化学
滑动查看学科视角
清明时节
致敬与春意同在
缅怀与运动同行
体育学科
滑动查看学科视角
清明时分,除了扫墓祭祖这一礼俗主题,自然体育也颇受人们尊崇。古时人们常进行蹴鞠、射柳与拔河等体育活动。蹴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,传承着几千年的历史,至今仍被人们喜爱。
射柳,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,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,弯弓射中葫芦,鸽子飞出,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。它可以增强骨骼、力量、体质和耐力,让人保持冷静与专注。拔河,早期叫“牵钩”“钩强”,唐朝始叫“拔河”。它发明于春秋后期,开始盛行于军中,后来流传于民间。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。从那时起,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。这些运动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身体素质,增强运动系统机能,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团队精神。
古人执起画笔
于细处描绘思念绵长
展阅千年画卷
探寻清明之美学
美术学
滑动查看学科视角
《清明上河图》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风俗画,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(今河南开封)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。让我们一起在画中找找清明节的相关线索。看画卷前端,东门郊外汴河岸边的柳树发出新芽;再看画卷中部,街市的轿子上有杨柳和花朵装簇在轿顶。这些细节都印证了《清明上河图》绘制的是清明时节的初春风光。
音乐悠扬寄哀思
音符飘飘写念意
清明之音乐
宛如细雨轻拂心田
含着淡淡的哀愁与无尽的思念
音乐学
滑动查看学科视角
又一年清明,思念汹涌成海,音乐也在沉浮中悠扬飘向远方。听,那首熟悉的《清明雨上》响起,古筝声声婉转,伴着些许哀婉之意,如同飘雪般洒落在心田。独特的音色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中国风。旋律起伏有致,既有悠扬的高潮部分,也有深沉的低吟,完美地契合了清明时节人们内心的情感变化。
情,诉不清;情,亦诉不断。歌词中的字字句句,都如同心底的呼唤,承载着无尽的思念。让我们在这个清明时节,用音乐来寄托哀思,用音乐来传递情感,用音乐来缅怀先人。
又是一年清明时
扫墓追思 踏青赏春
时光流转 经年依旧
是记忆与文化的传承发展
你的学科视角下
点击下方小程序
#往期回顾#
刘炜晴 黄冬灿 黄丽欣 张颢弋 肖奕挺
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
初审丨郑宇云
终审丨周宪
标星晚安华师
可以第一时间
了解华师最新资讯